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刘云日记(四十九)
 ☉经常做饭会使你的身体更健康
 ☉治大国如烹小鲜
 ☉刘云与玉皇大帝的聊天记录选粹
 ☉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号召民众信
 ☉刘云与玉皇大帝的聊天记录选粹
 ☉刘云日记(四十八)
 ☉2019年5月25日刘云《刘
 ☉2019年5月18日刘云《刘
 ☉刘云日记(四十七)
热门文章 点击
 刘云锻炼大脑方法的最大特点 2180843
 刘云发现了永生不死的秘密( 1242646
 刘云日记(二十三) 1012014
 刘云发现了永生不死的方法 903288
 刘云参加的电视台节目 488685
 刘云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 337393
 爱情 256426
 刘云跟网友的聊天记录选粹( 249183
 刘云和她发现的延缓人体衰老 247294
 刘云日记(二十六) 162711
会员中心 留言簿 联系方式
 
  首页 >> 刘云日记  

浅谈中医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刘云 发布时间:2012/3/13 22:08:41 阅读:8448

 

浅谈中医

 

 

201221315:56时视频照片(刘云没有化妆)

 

201221315:55时视频照片(刘云没有化妆)

(仔细看,你会发现仅仅相隔一分钟的时间,刘云的整体形象是在变化的)

 

 

 

 

 

我非常欣赏中医,尤其是我发现了返老还童的方法以后不得不研究中医,对中医的进一步了解以后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更加推崇中医,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实在是伟大!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我们后辈最好的典范!

当你认真研究我国中医以后再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实践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就很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很多答案,而且是千真万确的!

虽然我对中医还仅仅是略知一二,但是我愿意并希望我周围的人跟我一起来研究我们的祖先文化,并能继承下去,弘扬到底!所以,我今天上传一篇网友发给我的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论中医的精髓及其发展 

 

作者:不详 

 

 

论中医的精髓及其发展中医学,从以《黄帝内经》《黄帝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出现为代表,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精神,风尘仆仆的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文化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秦朝的名医扁鹊到唐朝名医孙思邈;从金元四大家到吴鞠通、赵献可,无数的中医人才献身祖国医学,为广大的劳动人民解除病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发展。纵观世界历史,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发生过类似欧洲“黑死病”那样严重瘟疫的国家之一,其中,中医学的贡献是无可质疑的,同时中国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祖国医学的价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们每一个中医药学子都应该时刻准备着投入到振兴祖国医学的伟大事业中去。然而,时至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医学却由于其特殊性,被很多人质疑,甚至是诋毁。在现阶段发展中医的过程中,究竟该把重心放在何处?这就要我们考虑什么是中医研究的精髓。

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而事物内部矛盾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每个阶段针对一个问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也要不断变化,不能说哪一者永远是研究的主题。我认为,现阶段中医的研究重点不是中医理论研究,而是治疗优势病种的药物研究。

首先,中医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现阶段研究重心的方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医学以“元气论、化生论”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社会学的内容,这就使得其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宏观性与主观思考性,而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和客观标准的制定不完善。它与从“原子论”发展而来的强调结构和客观标准的西方医学体系不同。比如中医在思考方式上强调阴阳学说,《黄帝内经》里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病机病理方面强调“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愁、恐、惊”等内因外因学说;研究方法上强调“取类、比象、思外揣内”,诊断上更是采用与西医不相同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的方法。中医学把宏观的“阴阳”以及由此而来的“五行”“寒暑”“虚实”等作为解释和治疗疾病的手段,多进行逻辑上的推想,这就造成了两个现阶段阻碍其发展的根源:

其一:在当前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哲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无法对中医理论进行深刻的继承。“认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可理解的东西一定能更深刻地认识。”然而我们学习中医时,不能从其本质的哲学观和社会观理解它,所以只能得到肤浅的认识,导致我们的理论研究不可能深入到中医的骨髓里。比如《黄帝内经》里谈脏腑时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我们学习时,只是得到这样的认识:“心,古人认为是最重要的脏,像皇帝一样,是主管五脏六腑和人体运作的。”可在古代,这一句话,对医家来说所揭示的东西要比我们认识的多很多,而在运用时也要看到更丰富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不能深刻理解“君主”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的,也就不能很好的类比到临床治疗,指导治疗思路,比如考虑“行水”只想到“肺主行水”而看不到心的调节和总领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古文古语基本被废弃,以至于今天我们必须专门学习“医古文”才能看懂医学古籍,可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思考方法又恰恰是在这些我们无法深刻理解的古书里。所以,继承中医成了一大困难,由此目前中医理论的发展停滞也是情理之中了。

其二,中医理论导致新科学技术无法运用到医疗实践中,让中医学不能与时俱进。“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理论的特殊性导致中医治疗手段的特殊性,即以调整为主而拒绝手术、注射等强制介入的方法(比如华佗所创麻沸散,从很大意义上说是因为不符合这个基本思想才失传的)。而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微观化、结构化,对人体的介入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出现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器官的更换技术。这在中医看来是完全违背了医学精神的,必然不能被吸收和运用。所以长期以来,当西医学借助着高科技的武装飞速发展时,中医还是汤药、针灸、推拿、导引,纵有些许进步也是换汤不换药。反倒是中药的研究借助新技术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比如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的成功开发等。

其次,现阶段中药的研究比中医理论的研究具有更高的社会和实用价值。西医作为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上的医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比如“麻疹”“小儿麻痹症”“天花”等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这点上看,西医较之中医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我们不能因为西医还有许多解决不了、而中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说“中医比西医好,西医的理论是错误的”。这只能说明西医和中医都还有很大的缺憾,而中医目前最大的价值也正在与它还能解决上述问题。当现代科技有一天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或是第三方的理论能够将中医、西医统一起来时,中国医学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中医理论也便只能作为启迪人思想的一种哲学思维存在了,转而将出现一种全新的世界医学。换句话说,中医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在现阶段,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决中医问题的程度,中医还有许多宝贵遗产没有被挖掘。我国中医工作者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医疗到近代西医大范围介入治疗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所有的疾病都是中医治疗。这其中不乏有类似治疗: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病、内分泌疾病等等的特效药。如果对这些经验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发现其中的奥秘,必然能让中医在现代社会里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促进中医学的继承工作、提高中医学的社会地位,为中医学近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而加大中医对优势病种的研究力度可以更好的整合中医资源,将有价值的东西运用到有价值的领域中去。时下兴起的“系统论”“结构论”“控制论”,都说明科技已经逐步发展到宏观微观两方面了,当它们统一起来时,诞生的新理论必然会更加完善。那时再回头研究中医理论将更容易的把握它。而目前,科技水平仅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研究中药的条件,所以把精力浪费在还不能很好认识的中医理论上,倒不如认真研究中医对优势病种的治疗方法,丰富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水平。今年六月,中医研究院启动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工作”正说明我国的中医工作者已经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了。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医的精髓是优势病种的研究而不是中医理论的研究。我们正处在最有利的发展阶段,面对祖先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中医学子都应该深刻地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否则就是对历史对文化的背叛。纵然会有许多人讥讽我们热爱的事业,纵然会有很多人阻碍我们向着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目标前进,但人民的需要高于一切。中医在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前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消亡的。正如常存库老师所言:“中医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献身其中的东西,人生短暂,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祖国医学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时,我们,必然会为能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感到无限的光荣!

另:

中医的精髓

作者:南方健康网

许多朋友不知道中医到底妙在何处,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我可以一言而概括之——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简言之:“阴阳”二字。细说之,讲不完,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理论的学习,好比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书法”,学会写字形很容易,但写好字,写精通,彻底明白其深厚内涵,不易!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学医数年后行医,名声大振! 后行医过程中,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彻底理解一些中医理论之精微,随即闭门谢客5年,重新反复钻研《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等等医学典籍的中医理论。这样学习5年后再次行医,成了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的指导临床有多少重要,医生的层次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程度。可以说,中医理论是中医战胜病邪的法宝,好比《孙子兵法》之韬略,只有理论精微,方能临阵不乱,于病情的千条万缕中理出头绪,出奇兵,制敌。

  天人合一,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是中医的总原则之一,看病要把握四时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天气不同,病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诊治方案。例如从脉象上看,春脉主弦,夏脉主洪,秋脉主毛,冬脉主石。若冬季出现夏季脉就反常了,阴阳反象,冬不收藏,春必发温病等;春季主升发,用药则应顺应自然升发之气,勿伐天和,勿太多用伐生气之药,否则于大自然相违,于人体健康不利。而梅雨季节,则应顺应天气去湿健脾,防寒湿之邪入犯人体等等,这些均是根据天气季节的不同,结合人体差异,来与大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传统中医的高妙之处,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自然疗法相一致,而这方面我们中华传统中医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经将其升华为理论水平,就更高一层了。

  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将其辩别为中医的不同证,加以灵活诊治。最常用的是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即根据人体经络进行辩证分析疾病的一种中医诊断方法,分为太阳、少阳经、阳明经、太阴、少阴和厥阴经,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万变不离其踪,都由经脉传变,抓住了经络即抓住了疾病之纲,而后才能准确诊治,因此,张仲景的六经辩证至今还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其他中医还有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辩证等等,这些均是中医的诊断基础,有了辩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就能突出一个“活”字,辩证论治要求中医大夫于动态的宇宙天气中,把握动态的人,动态的疾病,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辩证论治理论,准确地把握人体与天地间的最佳平衡点,巧妙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化疾病于无形,因为中医的灵活性,和具有创造性,所以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只要有症状,它均可制订出诊疗方案,为及时挽救病情赢得了时间,这正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之一。

  到此,朋友们对中医的精髓——中医理论体系应有了一个了解,最后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全世界人民的民族医学,这是我们中国人、中国医生对世界人民、世界医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做为黄炎子孙,我们应为此而感到自豪。

另:

中医精髓知识 

编者按:中华民族历经灾荒、战乱、瘟疫,但人口众多,中医功劳大矣!中西医各有特点:中医特点是宏观、全面、经验、曲折、检查费很低、副作用小、显效慢(也有不少显效快的),西医特点是微观、片面、实验、直观、检查费很高、副作用大、显效快(也有不少显效慢的);中西医应该理论交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创辉煌。但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不宜掌握。将中医理论从中医家的诊室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其从复杂变为简单,从深奥变为通俗,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科普知识,对减轻医疗负担、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享受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潜心研究中医,涉猎西医,在中西医理论的交汇点上认识医理和疾病的本质,对中医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作者以身心、脏腑的阴阳平衡为主线,阐述了什么是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疑难病症的生理、病理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力争将中医理论简单化、通俗化、科学化,便于人们掌握。作者在中医精髓理论的指导下,给自己和一些亲友看了一些病,大多疗效显著,花钱少,见效快。相信只要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含中等)的人,认真学习,掌握了以下要点(含28期《寓言故事》“阴阳平衡身体健 自我保健靠秘诀”),自备一本中药常用书,不仅对您及您的亲友的健康必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且对有志于中西医科研的人们也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抛砖引玉,希望推动中医科研的蓬勃开展。

 

中 医 精 髓(上)

郭庆梓

  1、中医的基础是阴阳平衡,只有平衡才健康,不平衡才患病!

  2、假设中医阴阳平衡的数学模式为1——10,4——7为年轻体壮之人的平衡点,5—6为年老虚弱之人的平衡点。凡高于平衡点的多为阳盛阴虚(上火炎症),低于的多为阴盛阳虚(寒症)。虽然无疾而终的查不出毛病,但那是4——1内的病态平衡。

  3、中医以五脏为基础,将人的身体主要分为阴阳12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大肠经为阳经,属表,表为阳;肺经为阴经,属里,里为阴。它们为表里关系。以下类推。阳经走身体表面,与静脉伴行,具有卫御作用,是抵抗疾病的前哨;阴经走身体里面,并与身体表面的动脉伴行,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五脏六腑的病变,必然先从相对应的经络穴位上表现出来。因此12经是中医诊病、用药、按摩、针灸等的主要依据。

  4、肾为水,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以下类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现代西医发现,肾功能对肝细胞合成具有决定作用;肝能合成心肌细胞。土生金,我国东北、西伯利亚高严寒地区,肺将零下40—50度的空气,加热到37度,这需要肺泡耗费很多能量,这来源于胰腺的胰液吸收营养、胰岛转化能量,人吸入冷空气后,肺部没有感觉寒冷、不适;肺泡呼吸,直接与外界接触,如果没有脾脏分泌具有杀灭病菌、吞食不良物质的免疫淋巴T、B细胞,肺怎麽存活呢?这为中医脏器的相生理论提供了生理学的基础。

  5、脏腑的主要功能。心为生命的发动机,供应各细胞、器官、系统、肢体等的一切营养,回收其一切代谢废物,而且还具有活血作用(心主血;主脑,脑为阳经之首;脑病主要责之于心,心包应归于心);脾脏、胰腺等脏器在血液的供应下才得以生存。肺具有呼吸作用(心肺之气为宗气),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一旦停止呼吸,30分钟左右人的生命就完结了;其还主身体皮毛,皮毛之病责之于肺。肾脏功能复杂,不但排泄水、钠、钾,调节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血液净化器;而且主生殖,正常人的睾丸、卵巢具有生育、性欲功能;而且主骨、主髓、主脑(脑为一身之首)、造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由骨髓所造,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作用)。肾应含甲状腺,因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新陈代谢和肌体生长发育,对骨骼和神经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分泌的T3和T4,具有命门之火的作用,分泌少,喜热怕凉,是内寒的主要病因,分泌多,喜凉怕热,是炎症、上火的主要病因。肾还应含甲状旁腺,其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时心肌收缩减弱,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律紊乱,心力衰竭,手足抽搐,出现病危状况,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分泌多时,骨痛、骨折、骨质疏松、骨量少、骨弯曲(骨病也应责之于甲旁亢)、肾及输尿管结石、钙化,甚至肾功衰。肾还应含肾上腺,其皮质也有调节水盐、糖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其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肌体处于应急状态(这也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长期处于此种状态,是恐伤肾的病理原因;肾上腺髓质对脑、脊神经有重要作用)。肾也应含脑垂体,脑垂体中的腺垂体可分泌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影响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活动;神经垂体只能贮存、释放由下丘脑运来的激素,功能是使血压升高、尿量减少、子宫收缩等。脾脏是T、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制造器官,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病菌、异物和细胞碎片,贮存血液,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脾脏还应含胰腺,胰腺不仅分泌胰液,使小肠吸收各种营养,而且分泌胰岛素,在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T3、T4等的共同作用下,将胰液吸收的营养,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及基础物质。胰腺还应含口腔腺,因为其分泌的唾液,具有消化作用。胰岛素分泌多,血糖低;分泌少,血糖高;低血糖和糖尿病主要责之于胰腺。脾主要具有活血、统血、藏血作用,胰腺主要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肌肉病主要责之于胰腺(脾主肉的生理原因,脾还喜燥恶湿,风湿病主要则之于脾)。肝具有解毒、消化、制造血红蛋白、贮存和分解糖原、贮存血液、活血、疏泻、分泌胆汁等功能,肝主筋,筋的病主要责之于肝,筋应含血管及神经。胃具有容纳、蠕动、分泌消化液、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上牙上火痛责之于胃。小肠主要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大肠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下牙上火痛责之于大肠。胆具有贮存、浓缩、排泄胆汁,胆汁参与消化食物。膀胱具有贮存、排泄尿液的功能,是阳经之首,具有复杂的作用,入脑。三焦经,上焦含心肺,中焦含肝胆、脾胃,下焦含肾膀胱,可能只是指脏腑功能的补充。

  6、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及反克。脏腑之间具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热俱热,一凉俱凉;血热则稀,寒则稠;热则细胞软,寒则硬(凝结)。苍蝇夏季非常灵活,气温高,想打它很困难;秋冬季,气温低,容易打,甚至容易捉。这证实温度高,蝇体血脉流畅,灵活;温度低血流慢,笨拙。人蝇一理。火克金,即心上火,肺也上火。反克,肺上火,心也上火;肺凉,心也凉。这种克与反克的关系,具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分。木克土,供应肝部的血管在先,由此分支,远距离再供应脾,(一热俱热,一凉俱凉)肝热血供多,流速快,供应脾的血液也多,反之,则相反。水克火,详见5。

  7、中医的基础为阴阳平衡,但是何为阴阳呢?自然界中的水为阴,太阳为阳,这是一切生命的基础,谁也离不开!春夏的热为阳,秋冬的凉为阴。白日为阳,夜晚为阴。活动为阳,静止为阴。热性食物为阳,凉性食物为阴。气温室温高为阳,低为阴。穿戴暖活为阳,穿戴凉快为阴。年轻气盛多阳,年老气衰多阴。食物热量高为阳,热量低为阴。补气(即补血红蛋白)药(食)物为阳,补血(即补红细胞)药(食)物为阴。补命门之火药(食)物为阳,滋阴降火药(食)物为阴。体内水分少为阳,水分多为阴。肝、心、胃为阳脏,多热,易养;肺、脾、肾为阴脏,多凉,宜补。每一脏腑也分阴阳。

  肾主髓,髓生血,血主要是红细胞,血为阴,肾阴是一切阴(寒、降)的基础;肾又有肾阳,即甲状腺分泌的T3、T4,是命门之火,是原气,属肾阳,肾阳是一切阳气(含上火炎症、升)的根源;T3、T4多就上火,低就内寒。肾为先天之本。

  肝制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唯一载体,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身体阳气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人休克无氧代谢时,一个葡萄糖只能转化为1至2个能量,而正常的有氧代谢,可以转化为33—35个能量。西藏高原上的人,血红蛋白含量高,到平原上后,往往上火(炎症)。所以血红蛋白高就上火,低就内寒。

  脾(胃)为后天之本。胰腺分泌胰液吸收营养(谷气含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分泌胰岛素将营养转化为能量,营养和能量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如果脾胃不能吸收和转化,将会渴死,饿死。脾胃吸收和转化功能好的话,火力就旺(上火),差火力就弱(内寒)。

  现在打个比方。肾阳为汽车的点火系统,点火系统好的话,汽车动力就足,身体就好。血红蛋白好比为进排气系统,进排气通畅,,汽车动力就足,身体就好。食物好比汽油,好汽油就动力强劲,身体就好。脾胃好比活塞环、活塞和钢套,脾胃功能好,发动机就动力强劲,身体就好。没有肾阳,就好比点火系统故障,就不能启动;没有血红蛋白,就好比进排气系统堵塞,也不能启动;不吃饭,就好比没有汽油,也不能启动;脾胃不好,就好比汽车抱缸,也不能启动。

精神状态好为阳,差为阴。何为思伤脾,忧伤肺,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思伤脾:过度思虑时,大脑血液供应充分,大脑便分泌一种物质,收缩脾部的血管,使脾部血液供应减少,营养不能适时运来,代谢废物不能适时运走,食物消化受到影响,严重时,脾和左胃部难受,甚至疼痛;长此下去,损害脾脏。忧伤肺:过度忧愁,大脑分泌一种物质,收缩肺部的血管,使肺部血液供应减少,营养不能适时运来,代谢废物不能适时运走,唉声叹气,长此下去,造成肺部损害。恐伤肾,详见5。总之,过分的喜或者怒的精神状态,都会使血液供应减少,营养不能适时运来,代谢废物不能适时运走,损坏心和肝。精神状态好(乐观主义,自豪,愉快,兴奋等良性情绪,能舒张有关脏腑的血管,使血流供应充分),阳,血液供应充分,抗病能力强;差,阴,血液供应减少,抗病能力弱,容易生病。

  血分血阴、血阳。血阴为红细胞(为血),血阳为血红蛋白(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含谷气、宗气、原气,属于真气,行于全身,是生命、健康的基础。脏腑功能的优劣,体现在真气的优劣上。

  总之,阳,即内热上火(炎症),是由于气温高或室温高或穿戴多或食用热性食物多或甲状腺分泌T3、T4多或血红蛋白含量高或消化机能亢进或精神亢奋(其中可能有一种或数种),致使血液中水分蒸腾,水分减少,血稠痰生,血流减慢,容易在这些(一切节气或时辰的转折点前后,特别是夏至或冬至转折点,子时夜里11点至凌晨1点或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转折点,阴历初1或15的转折点)节气或时辰,容易在人体的(必然有)某一薄弱脏腑发生疾病,很可能由阴性体症转化为阳性体症,再由阳性体症转化为阳性病症,如肝、肺等炎症、肿块等。这就是阳,这就是阳性体症或阳性病症发病的原因。

  总之,阴,即内寒(喜热怕寒),是由于气温低或室温低或穿戴少或食用热性食物少或甲状腺分泌T3、T4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低或消化机能抑制或精神抑制(其中可能有一种或数种),致使血液中水分增加,血稀(寒)痰生,血流减慢,容易在这些(一切节气或时辰的转折点前后,特别是夏至或冬至转折点,子时夜里11点至凌晨1点或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转折点,阴历初1或15的转折点)节气或时辰,容易在人体的(必然有)某一薄弱脏腑发生疾病,很可能由阳性体症转化为阴性体症,再由阴性体症转化为阴性病症,如胃寒等症、肿块等。这就是阴,这就是阴性体症或阴性病症发病的原因。

  人生病的内因为,T3、T4或血红蛋白的多少,消化机能或精神状态的好坏,一种或数种。外因为,气温或室温的高低,穿戴或吃喝阴性或阳性食物的多少。相同的外因条件下,内因起决定作用。如爬雪山,阳性体症的人可以过去,阴性体症则可能过不去;而过沙漠,阴性体症则可以过去,阳性体症容易中暑可能过不去。在相同的内因条件下,外因起决定的作用,如溺水而亡、烫伤、患职业病、接触传染源患传染病等。这也证明,身体有一利必有一害;阴性体症不易得阳性病症,如肺炎、非典、感冒等;阳性体症不易得阴性病症,如胃寒等。只有良好的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只有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最佳状态。

  8、肺、脾、肾、心经(心脏占人体重量的0.5%,却耗费氧含量的15%,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却耗费氧含量的20%)常多气少血,心包、肝经(肝25%动脉血,75%静脉血)常少气多血。膀胱、小肠经常少气多血,胆、三焦经常多气少血,胃、大肠经常多气多血。阴经肾为本,阳经膀胱经(从经络挂图上看,所有脏腑都在膀胱经上显现出来)为本。气为血帅,血为气载;气血为本,根在肝肾。气血多少异常,就是病态。肝炎,就是气多血少,治疗就要减气补血滋阴;胃寒,就是气少血多,治疗就要补气温阳减血等。

  9、心肾是升降的根本,脾胃是升降的枢轴,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藏血,肺主气)。升降反作,进出失律,衰老病死,阴阳不平衡,皆出于此。升降出入有序,健康长寿,阴阳平衡,也皆出于此。

  10、左升右降。左腿脚、右手臂和右半脑气血多,冬天年纪大的人可能不觉得左腿脚、右手臂凉,视力好的人多右眼;可是年纪大的人(多为男人)容易在天寒、血压高、血管硬化、激动、劳累、内热、喝酒多时(一种或数种原因)右半脑得脑溢血,先溢血后栓塞。右腿脚、左手臂和左半脑气血少,冬天年纪大的人(多为女性)可能会觉得右腿脚、左手臂凉,好多人左眼视力差些;可是年纪大的人容易在天寒、血压低、血管硬化、情绪抑郁、活动少、内寒、血稠或栓塞时(一种或数种原因)左半脑得脑栓塞,先栓塞后溢血。

  11、左半圆肝脾肾主升,右半圆心肺胃主降,影响升降失职主要为脾肾,起决定作用的是肾,肾阳式微(即甲状腺分泌T3、T4少)不能发动,致使脾陷胃逆,肝木不升。仅补脾效果差,兼补肾效力倍增,理中汤再加附子。胃为燥土,脾为湿土,胃赖心血所荫,脾湿所濡,燥湿调停脾升右降,则右半圆能正常右旋。但心阴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荫,则易导致胃燥上逆,胃逆则肺金不降而升;出现心烦失眠,干呕胃胀,胸部不适等,严重时出现干呛咳逆等症;治疗原则为“清心润土凉金”,用竹叶石膏汤之类可以调复。如胃逆不降,除用瓜蒌、半夏开结降逆外,酌加黄连却显奇效(因根源在心)。这说明右半圆升降失职和心肺胃密切相关(注:摘自著名大师杨力所著的《周易与中医》)。

  12、风(肝),寒(肾),湿(脾),暑或火(心),燥(肺),应该是生命必须的基本的有益的物质;风寒湿火燥过分(多或少)成为五邪;风火燥是阳邪,寒是阴邪,湿既是阳邪(湿热)又是阴邪(风湿,阴邪为主,阳邪为辅);风火燥制衡阴邪,温肾、补气、活血(温热药)、祛寒痰;寒制衡阳邪,滋阴(清热解毒)、补血、活血(寒凉药)、祛热痰;湿热,用寒凉的清热燥湿药;风湿,用温热的祛风湿药为主,滋阴药为辅;风寒湿火燥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和根本。

  13、热生痰,寒生痰,五脏六腑皆生痰。一切痰症、肿块、肿瘤、血栓,皆应分清阴阳,然后化痰。缓则治本,急则治标。热痰一般用凉的化痰药,寒痰一般用热的化痰药。肺生咳,心生咳,五脏六腑皆生咳;有血虚咳,气虚咳;有内热咳,内寒咳等;皆应对症治疗。

  14、内热上火的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严重时化痰活血补血(即补红细胞,红细胞由铁、B12等合成)理气,少穿少在室温气温高的环境,不食热性食物,多食凉性食物(趁凉食用)。内寒的治疗原则为温阳补气活血化痰(补T3、T4类,即附子类;补血红蛋白),多穿多在室温气温高的环境,食热性食物,不食凉性食物(趁热食用)。用药原则为,那个脏腑患病,主选走该经的药,实在没有走该经的药,可选用相生相克该经的药,或用引经药(主选走该经的药)。肾炎,主选走肾经的药等等。

  15、跌打损伤(肿胀、淤紫),天热、上火之人,多用凉的活血理气化淤化痰、利水渗湿药;天寒、内寒之人,多用温热活血理气化淤化痰、利水渗湿药。损伤在胃经的,多选用走胃经的药,在肝经的,多选用走肝经的药等。这样,见效快,省钱。

  16、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阳盛伤气,须补气(即血红蛋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血为阴,血红蛋白为阳,补气即可。

  17、暴怒则气逆于上(怒伤肝),过喜则气散(喜伤心),悲哀(忧愁)则气消耗(忧伤肺),恐惧则气下(恐伤肾),过思则气郁结(思伤脾),过劳则气伤,寒则气收,热则气泻,惊则气乱。心病则须心药医,情志失调必须先将情志调整过来,必须保持热烈、镇定、乐观、心宽的情绪,即心平气和。用药原则为镇静药(伤肝)、收涩药(伤心)、补气药(伤肺)、活血理气药(伤肾、伤脾),除镇静药用凉药外,其余应多用温热化痰走该经的药。

  18、血寒则稠,流速慢;血热则稀,流速快;血多不好;血少也不好;气少不好;气多也不好。年纪大心脏难受,可能是供血不足,气虚、气滞(气滞,肝制造的血红蛋白可能部分有缺陷所致,主要应责之于肝);或活血补血,或补气,或理气。血管硬化,主因为内寒,肾阳虚肝阳虚和气虚,治疗大法为或温肝肾或补气或活血,活血药多有软化血管功能。血管栓塞,主要为肾阳虚肝阳虚和气虚痰凝,治疗大法为或温补肝肾或补气或活血化痰。

  19、久视伤血(肝),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这是五劳七伤之中的五劳,力求劳逸适度,有伤必补。

  20、风邪侵袭,上部(额头)先受病,如感冒发烧。湿邪侵袭,下部先受病,如膝盖风湿痛。大小便不通、泻利失禁等,多属下;喘逆、呕吐等,多属上。

  21、伤于暑邪,多汗、烦躁、多言、身热如火炭,汗出热解;伤于湿邪,头有被物囊束一样的沉重感。

  22、风邪偏盛肢体疼痛游走不定(风痹),肢体动摇不定,眩晕(头晕目眩),抽搐,突然发生强直等,多属肝;热邪偏盛红肿,发痛发痒的疮痒,心神不安,神昏抽掣等,多属心;燥邪偏盛津液干枯,气喘急促,胸部胀闷等,多属肺;寒(痹)邪偏盛肌体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肢体卷缩、筋脉拘急等,多属肾;湿(痹)邪偏盛(肢体沉重、酸痛不舒),水泻,颈项强直,小便不通、水湿停留、外溢而为水肿胀满等,多属脾。

  23、气逆上冲,躁动、发狂、动作越常,痈肿酸痛等多属火。胀满腹大,腹中作响、叩击声音如鼓,尿液、汗液混浊不清,呕吐酸水、剧烈下泻、里急后重等多属热。汗、尿、涕、涎、白带等清稀透明而寒冷,多属寒。喜食生冷,多热、多火。喜食热烫、辛辣、鱼虾,多寒。

  24、上部或表浅的脉络损伤血外溢,可见鼻孔等出血;下部或内里的脉络损伤血内溢,可见大便等下血。

  25、神志清晰、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肢体强健、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未伤,谓之“得神”,易治疗,预后好;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动作迟缓、面色晦暗无华,表示精气已伤,谓之“失神”,病难治,预后不佳。面部黄赤色为热病,因为热盛迫血充于肌表;寒病白色,因为寒盛血行迟缓不能上荣于面;青黑色为痛症,因为气血凝滞等。头下垂难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神,因为精神将要衰竭;背弯曲肩下垂,因为胸中脏气将要败坏;腰酸疼痛不能转侧,因为肾脏精气将衰;膝部曲伸不利、行走时曲背扶杖,因为筋将衰惫;不能久立、摇晃不稳,因为骨髓将要疲惫。

  26、疾病传播,一般先由表传里,表症相对较轻,里症较重;里症先使其传表,方可治好。感冒发烧,一般是内热受寒,治疗用清热发散(天热用辛凉、天寒用辛温)药。光打吊针不解表,退烧慢。便溏可能是肾寒、肚腹受凉、凉性药(食)物(补血药)服用过多所致。额头正中痛,可能是肝或膀胱经内热受寒;偏头痛可能是胃经受寒;太阳穴或头两侧痛,可能是胆经受寒;治疗原则为滋阴解表。年轻时,脏腑之一可能多热,年纪大时可能多寒。年轻时脏腑之一有寒,年纪大时,可能更寒。止血药多为凉性,多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血小板能凝血。活血药,多走心肝脾经。因为心主血,心跳有力,心播出量多,对活血有益。肝制造的活性物质能抗凝血。脾制造的T、B淋巴细胞能活血。

  27、为什麽年老体弱之人的心肌梗塞病死率很高呢?人在生命垂危时,呼吸急促,意识丧失,甚至出现只出气不进气的胸脯急促起伏的倒气危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身体里的生命周期只有大约3—4个月;红细胞好比是运输汽车,血红蛋白好比是盛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器;出现病危症状时,红细胞减少,主要可能是血红蛋白大部死亡,汽车性能不好,速度慢,容器泄露或容器减少,致使氧气不能及时运来和二氧化碳不能及时运走,致使心肌缺血缺氧,主要是缺氧,才出现病危症状,出现心肌死亡、梗塞,时间越长,梗塞面积越大,甚至梗死。西医没有补气、温阳、活血药,抢救时,只会打强心针(提高血压),吸氧,所以很多危重病人难于救活。中医抢救此类病人的经验,给以独参汤(大补血红蛋白,即补气)或参附汤(补命门之火,补T3、T4),既补气又补阳,效果不错。

  28、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疾病有新旧、大小、轻重,方药有大小、多少、有毒或无毒。主治疾病叫君药,辅佐君药叫臣药,应顺臣药叫使药;按照“君臣佐使”的法则来配药,方药应分主次,配合应得当,才能提高疗效。汗法,发汗来驱除体表外邪,多用于外感风寒;吐法,迅速从口中涌吐排除毒物的急救方法(病邪在上);下法,攻逐体内结滞,通泻大便,排出体内蓄积,恢复正常机理的方法(病邪在下);和法,通过和解,祛除疾病,扶助正气的方法;温法,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方法;清法,清热、降火、保津、除烦、解渴的治疗热性病的方法;补法,补益阴、阳、气、血和某一脏腑的不足的方法,能维持平衡、扶持正气;消法,消除(活血化瘀、理气化痰等)凝滞在体内的各种有形之邪的方法等等。药性猛烈药,病去六分就停药;不很猛烈药,去七分就停药;不猛烈药,去八分就停药;平和药,去九分就停药;然后用食物、运动调养。过分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等营养品,也对健康不利;过分静养也不利;应适当营养、适当静养、适当运动。

  29、湿热用清热燥湿药,热毒用清热解毒药,中暑用清热解暑药,便秘用润下药,风湿用祛风湿药,内寒用温阳药,水肿用利水渗湿药,失眠用安神药,气滞用理气药,气虚用补气药,血虚用补血药,阳虚用补阳药等。

  30、在中医(五脏为基础,12经为重点,阴阳平衡为基础,气血通滞及多少为关键;年轻时一般多补阴,年老时一般多补阳,适当运动和营养)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应重视掌握医理、药理,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症为阳,虚症为阴);区分是真热假寒还是假热真寒(真象或假象);正治法为热则凉之,凉则热之;反治法为热则热之,凉则凉之,实际上还是假热真寒或真热假寒的逆治法;一般用正治法;然后对症下药。一付药,少则三五种,多则数十种。初次给自己开药,(开后要仔细琢磨一下,停几天,争取更完善,无懈可击再抓药)剂量要小些,有毒药(中医认为,对证毒药是良药,不对症良药是毒药)一般不用,一剂汤药可分两次服用,头次只服二分之一,若没有不良反映,再按量按时服用。有不适,要及时调整药方。散剂,每次一般可服5—25克,一剂可服十天左右,又省钱又方便,熬中药又麻烦又容易溢锅熬干。使用中药,要注意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中药有多种功能,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有的又走多种经络,如鸡内金,走脾、胃、膀胱经。注意中药特长,如羌活善治上半身风湿(脊背头项的疼痛),独活偏于治疗下半身的风湿(腰腿疼痛)。

  31、中医的望闻问切(含西医的各种检查),只是诊病的手段,只能是参考值,而治疗用药后的自身体会,才具有最重要的价值。感觉舒适或轻的,说明对症;感觉难受或重的,很可能不对症;有重有轻的,要找准主次、缓急、趋势。

  32、内热一般用凉药,病轻,若病重,是用反药;内寒,用热药,病轻,若病重,是用反药。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有些危重病人,可能会出现热极生寒(原因可能是热量极度丧失。如内热受寒高烧不退时,一要滋阴二要辛温助阳发散驱寒,一味消炎退烧,必定命丧黄泉)或寒极生热(可能是回光返照,不可消炎降火,应大力温阳补气为主)。但是,有时会热中有凉,凉中有热,但一定要分清和抓住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基本的趋势。

  33、按摩,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主要哪里痛按摩哪里及附近有关经络穴位,主要是骨头缝里找穴位,按压面积相同,施加同样的力量,会出现疼困酸麻胀的感觉,感觉重,病重;轻,病轻。重应多按摩;轻,少按摩。若一个部位,经按摩,感觉由重到轻,就是病势减轻;若由轻转重,就是不对症。同时,用红花油或正骨水涂抹,一周左右换另一种(为了减少抗药性,提高药效)。按摩时,在脚腕、手腕、膝、肘、臂膀、手指、脚趾、颈椎等关节处,一般先轻轻用力,再加大力量,可前后左右旋转、弯曲、推拉等手法,由臂膀按摩(活动)到手指,或由腰按摩(活动)到小腿,或由腿按摩(活动)到脚趾。如果按摩时,臂膀到手指、腰到脚趾没有麻胀等感觉,说明经络不通,病势较重。经络、穴位,应该是气血流通的最弱点,而不是最强点,因为,病势先从薄弱脏腑、肢体显示出来,正如河堤决口,只能从最薄弱处先决口。如果先学会按摩手法,先熟悉经络穴位挂图,再熟悉经络穴位,那就更好了。自我按摩也是自我锻炼,但是按摩力太小效果差,力太大难受,应力度适当。但是,伤口不能按摩,快烂也不能按摩。危重病一般不按摩。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7-2010 刘云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9号院9号楼1门606房 邮编:100029
电话:010-84628576 13601226957,传真:01084628576
E-mail:haoliuyun119@sina.com
京ICP备070218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980